Sunday, March 16, 2008

我看《新新关系》


从小到大,“新加坡”一直和我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
会唱国歌“Negaraku”的时候,是在小学一年级。虽然这首国歌唱了很多年,但我还是得在6年级的时候,被罚在周会后留下来,以让老师纠正我及一些同学们总是惯性唱错歌词的部分。意外的是,没当我扭开电视听到新加坡国歌“Majulah Singapura”的时候,跟着哼唱的我,却总能衔接地丝毫无误。

我是个收看新加坡电视节目长大的马来西亚小孩。从《雾锁南洋》、《边缘少年》到《和平的代价》,我对新加坡的电视连续剧及主题曲了如指掌。1988年开始播映的《才华横溢出新秀》,更是我自此后每两年必看的电视综艺节目之一。

1998年,新加坡政府正式直接录取马来西亚独中统考毕业生(即华校生)免试进入南大或国大就读。幸运的我,正好坐上了这一趟列车,成为当年200多名免试入学的独中生之一。

因为和新山人一样,和新加坡有着无法言喻的渊源,所以在读完《新新关系》后,我十分感动。

但感动之外,对书中的一些观点,我却持有一些不同的看法。因为新加坡强势媒体及文化对新山的“单向输入”,而说“新山已经被新加坡殖民化了”,这么说似乎太过斩钉截铁。

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,新山置于吉隆坡与新加坡的“双边缘”地带。但因为新加坡和新山只是咫尺之邻,加上两岸的文化背景相去不远(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两岸的华族人口比例皆高),新山对于新加坡强势的科技、文化、媒体等资讯,便将无法避免地以“强输向弱”的导向接收。

个人觉得,“接收”并不表示“接受”,也不表示新山就被殖民化了。全球化是社会、经济及政治发展的一个趋势。书中所言,或许是指新山在“经济”及“生活方式”上被新加坡殖民化了。但换个角度来看,在经济、文化、生活方式都“向南看”的新山,却也可以把此举当成是向新加坡学习的过程。就好像,日本早期虽然一味地“模仿”先进国的科技,最后,它也凭自己的创新而成为发达国家一样。日本可以,新山也可以。

在华文教育下成长的孩子,也并非如书中所言,将悉数成为“为人作嫁的衣裳”。若把眼光放远一点,在接受了新国政府提供的大专教育后,再经过新加坡这个“世界大都会”中所看所学的人生经验后,这批孩子,就有了日后谁也带不走得“个人财富”。如果当初这批“华教精英”就只是留在马来西亚国内,而没有被悉心栽培,可能现在也会有一篇马来西亚版的《伤仲永》?

提到国家认同感是否被撕裂这个课题,我觉得这纯粹是很个人的问题。对我来说,虽然唱国歌时我还是难免会忘词,虽然因为政府实施土著优惠政策而让我有时难免有种身为“二等公民”的感慨,虽然家乡因偏离中央政府而有时觉得自己似乎被忽略、被边缘化了……但是,我对国家的认同感却没有因此改变,虽然这之中多了一层失落与无奈。

所以,即使是踩在新加坡的国土上,看着新加坡国人在国庆时慷慨激昂地唱着属于他们的国歌。我虽然羡慕,但并不妒嫉,因为我也有属于我自己的国歌可以唱。在懂得回头看了之后,我觉得释怀,也懂得感恩、尊敬及知足。

懂得反省,懂得抽身而出来关心你的国家或城市,或许就是这本书所要传达的讯息。你感觉到了吗?

* 创作于2001年8月13日。
* 《新新关系》是一本描述新山与新加坡两者在文化、教育、经济、政治、社会等方面各种关系的书。
* 此作品获颁南洋理工大学大学报《南苑》2001年最佳论文奖(与另一得奖者陈秋华共享此殊荣)。

No comments:

看官人次

Custom Search